国际空间站的商业化道路似乎已箭在弦上了。然而正如贸易战一样,事物的发展是受客观规律驱使的,并不会以美国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。至少,国际空气站的商业化就面临着几个重大的问题。
一、小事
我们先来谈小事,也就是国际空间站合作方的态度问题。美国宇航局已经明确提出,所谓的国际空间站商业化只限于美国舱段,也就是说,美国公司要想利用国际空间站的资源,只能在美国舱段里进行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国际空间站是由多个国家联合建设的。除了美国,还有俄罗斯、日本、欧空局及其他国家。特别是,国际空间站的一些核心舱段是由俄罗斯提供的,离开了这些舱段,国际空间站就无法得到足够的电力、水和空气供应。也就是说,如果遭到俄罗斯或者欧洲的反对,那么,美国的国际空间站商业化活动很可能成为镜中花、水中月。
▲俄罗斯航天员沙里波夫准备将小卫星从国际空间站扔进太空
现有的国际空间站合作政策框架,并没有对美国的这种商业化行为做任何规定。这就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情况,就如同涉及全球环境保护的巴黎议定书一样,特朗普可以站出来说我在美国自己的领土上想干什么都可以,然而大气流动却是全球性的。国际空间站也是一样,美国宇航局可以说我在自己的舱段上怎么赚钱都可以,但是国际空间站内的空气、水、电力和数据处理是一体化的,而且国际空间站的生命保障、数据传输和姿态控制也是一体化的,就算美国载人飞船技术成熟,投入使用,那么依然面临着美国人赚的钱要不要分给其他几个合作方的问题。
最简单的一件事,国际空间站的轨道保持有的时候是要靠俄罗斯货运飞船来提供的,没有这样的轨道保持,国际空间站很快就会掉进大气层里烧毁。那么如此关键性的服务,美国的私人航天公司是不是要向俄罗斯付钱呢?虽然在此前的几年,国际空间站也接纳了一些私人企业的实验项目,俄罗斯航天员还亲自把一些来自美国的商业小卫星扔进了太空。然而,作为科研目的的一切活动都是好说好商量的,你帮我一次我也帮你一次,这样的模式就可以运行下去了。但是,当美国宇航局开始正式向私营企业收费的时候,政策和法律问题就复杂化了。
二、大事
然后我们再来谈大事,谁会为国际空间站商业化买单呢?迄今为止,载人航天的主要客户依然是政府,只有少数太空游客为这个产业贡献了微不足道的力量。到底谁会为载人航天掏钱?著名的连锁酒店老板比格罗在创立太空旅馆公司的时候曾经指出,它的主要客户并不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太空游客,而是那些想开展一些空间科学活动却没有钱进入国际空间站、更没有钱自己研制飞船或者载人火箭的国家。应该说比格罗的这个判断是正确的,无论国际空间站还是建设中的中国空间站,都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很多学术机构的空间科学实验项目申请。
▲载人龙飞船乘员舱内部
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用户有多少,能不能代替美国宇航局支付每年30亿美元的费用。而且有些空间科学试验需要有人照料,哪个国家的航天员来为这些小国家照料试验呢?难道需要他们众筹一笔钱雇佣美国航天员吗?或者采取另外的模式,由美国人来为他们培训航天员,再由美国飞船送上国际空间站?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。我们都知道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载人龙飞船可以载6名航天员,波音公司的星际线飞船也能载6名航天员。美国宇航局肯定不需要这么多座位,剩下的当然就可以向社会开放了。这如意算盘可打得太响了。然而国际空间站运行以来,除了正式参与国,很少接待其他国家的航天员。临时培训,恐怕也要消耗几年时间,能不能在2024年之前开通业务,也是很难说的。
三、更大的事
最后我们来谈更大的事情。美国宇航局似乎完全没有考虑过,低轨道不是美国人的自留地。在国际空间站合作伙伴之外,还有中国、印度、巴西等很多国家在低轨道上开展业务,对发展低轨道经济也有着自己的战略和机会。而且中国空间站即将发射,有效载荷国际 征集工作已经告一段落。中国空间站所采取的国际合作模式是不盈利的。美国宇航局打算从外国航天员身上获取利润,只怕也没有那么容易。
美国宇航局虽然在文件中含混地提及了“全球”之类的字眼,但完全没有表现出“有话好好说”的态度。一个把科学和探索视为己任的航天机构,居然也染上了特朗普那种自说自话的毛病,真不是什么好兆头。
来源:《太空探索》2019年第8期,作者为钟毅